朱松純教授出席2025北京文化論壇主論壇
2025-09-26 07:149月23日上午,2025北京文化論壇在京開幕。本屆論壇由中共中央宣傳部、中共北京市委、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、中宣部部長李書磊出席并發(fā)表主旨演講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、北京市委書記尹力致辭,來自58個國家和地區(qū)的800余位嘉賓參會。
活動現場
北京大學智能學院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松純教授受邀出席主論壇,圍繞“智能時代的文明演化”主題發(fā)表演講,融通人工智能技術與中華文明智慧,擘畫構建人機互信共同體、應對智能時代文明變局的實踐路徑,引發(fā)中外嘉賓熱烈反響。
朱松純指出,人類社會正從信息時代邁向智能時代,其顯著特征是大量智能體的出現,人機共存將成為未來社會新常態(tài)。他強調,人工智能研究與人文、文化研究雙向促進:人文研究為AI提供認知架構與價值體系,即“為機器立心”;AI研究則幫助我們深刻理解“何以為人”以及文化形成機制,從而“為人文賦理”。
通過生動形象的動畫演示,朱松純揭示了人類通過交流產生互信、契約與共同體,進而形成文化認同的認知機理。他指出,人與人通過交流實現“四個對齊”,即共同常識、共同情境、共同社會規(guī)范與共享價值觀,形成互信與契約關系,進而升華為“我們”(WE)共同體意識,這是人類區(qū)別于其他動物的關鍵特征,也是文化形成的基礎。隨著共同體規(guī)模擴大至十萬、百萬級,則需要文化認同與信仰來凝聚人心。朱松純指出,文化認同的本質是共同價值(V)與社會規(guī)范(U),并援引儒家“心即是理”思想,揭示了價值主導規(guī)范這一深刻道理。
朱松純回顧了人類文明歷程的三個階段:從基于血緣與地緣的傳統部落,到信息時代基于觀念興趣的“賽博部落”,再到智能時代人機共生的新型社會。面對智能體(機器人與數字人)大規(guī)模融入人類社會的未來趨勢,他提出核心挑戰(zhàn)在于如何構建人機之間的“互信-契約-共同體”關系,并確保智能體的能力與其價值、責任相匹配,即“有多大價值擔當,才配享有多大能力權限”。
2025年9月4日,《科學》(Science)雜志發(fā)表專題報道,指出大型社會模擬器將“個體AGI”(從0到1)拓展至“社會AGI”(從1到無窮),開創(chuàng)了社會科學研究的新范式
為回答智能時代文明演化的新命題、應對智能體融入社會的安全挑戰(zhàn),朱松純及其團隊構建了全球首個大型社會模擬器(Large Social Simulator,LSS),以數字城市為基座,統攝個體、組織與社會等層次的多智能體運行機制。作為社會領域的大科學裝置,大型社會模擬器可在虛擬環(huán)境中模擬不同文化價值群體之間的交流、碰撞與協商過程,為文明演化研究提供可控實驗平臺。
大型社會模擬器作為“社會實驗室”,模擬文明演化,探索未來文明走向
在演講結尾,朱松純以史為鑒,展望智能時代人類文明走向。中華文明歷經從“一元多體”到“多元一體”的融合歷程,其高度包容的特征更接近未來人機文明協同演化趨勢。他提出,面對全球秩序重塑與人機關系的不確定性,人類社會正迎來一個思想大爆發(fā)的新的“軸心時代”。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為應對智能時代挑戰(zhàn)提供了和合共生、美美與共的實踐路徑,其融合與互鑒范式將為人類文明演化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。
“多元一體”的中華文明:通過文明融合與互鑒為未來貢獻方案
2025北京文化論壇以“傳承·創(chuàng)新·互鑒”為永久主題,聚焦“文化與科技融合發(fā)展”的年度主題,匯聚全球思想智慧、推動文明對話合作。朱松純的演講將人工智能技術與人文哲學思考有機融合,生動展現了中國學者在文化與科技融合方向的前沿探索,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與人類文明發(fā)展提供了重要思想啟示。
來源: 北大智能學院